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

(澄海) 莱芜乳峰山

驱车晴日到莱芜
夹道风光与世殊
岚气绵延连上下
涛声断续自朝晡
半空云捧双峰出
极浦江横一水纡
境似蓬瀛堪小憩
归途只听鸟争鸣

听(qǐn ): 笑貌。杨慎曰:听,古哂字

 ----摘自杨启麟之“抱云吟草”集
(此诗在闲游澄海莱芜乳峰山后,有感而写)


莱芜风景区位于中国澄海南面海滨,因历史遗迹加上旖旎的风光和神奇的传说,而成为澄海一个旅游的美景。
莱芜海滨的两个圆锥形小山和周围小岛,宛如一位美丽的少女仰卧在碧波上。有心人弄了这么一个传说:故事是凤凰仙姑的弟子,乘师父瑶池赴会时,私自下凡,来到南海渔村时看到渔民受到鱼精的祸害,便私自为民除害而得罪海龙王。海龙王告状玉帝,玉帝将莱芜神女惩罚处死,曝尸海边。神女被砍头之时,一腔热血直喷苍天,随着天降血雨,染红了南面的海石,形成如今的“颅血奇石”;莱芜神女化成莱芜岛-- --东面岛屿是她的头颅,附近是她的鲜血所染红的礁石,两座山是她的乳房。“乳峰山山腰有数处曲折的坑洞通道,此传为”乳峰探源”,而在东屿西南侧海滩上,有一个略呈椭圆的浅水滩,状如明镜,是神女随身宝物“乾坤宝镜”所化成的神女宝镜。

看一看:
春雨秋意
五四新文学运动九十周年纪念
辛亥革命百年祭

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

庐山途中

八月访匡庐,风尘何仆仆
连绵山外山,上下相延属
寒剑倚天高,香炉盘石酷
仰观乔木参,俯视修篁绿
度涧入深林,攀岩惊失足
悬泉鸣百雷,奔浪声何促
昏雨湿肤肌,曙光侵未烛
披襟一啸歌,揽胜息烦溽
独坐古亭中,沉吟多感触
探奇任所之,抚卷聊存录

-- 摘自杨启麟之“兰叶松针集”
寒剑:寒剑山峰
香炉:香炉山峰

读一读:杨启麟诗作(刊载于全球汉诗总会网站“汉风”)
传灯
新声诗社成立五十一周年志
金陵怀古
咏蚁

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

江西。庐山游后感

匡庐磅礴鄱阳阔
湖水江流分浊清
万顷烟波凌浩荡
双辉日月伴嘤鸣
银泉飞瀑声何壮
溅石成金意自诚
不驾云帆千里去
还从笔阵展吟旌

-- 摘自杨启麟之“兰叶松针集”



说一说庐山:

提起庐山,就想起宋代苏东坡的《题西林壁》这首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江西庐山,又称匡山或匡庐,是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之一,它隶属江西省九江市,雄踞于江西省北部,紧靠九江市区南端。北拥长江,南携鄱阳湖的匡庐,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,结庐为舍,由此而得名。
庐山云雾多,但气候温适,全年平均在18摄氏度左右。唐朝白居易《草堂记》道出:匡庐奇秀,甲天下山的赞美;明朝吴国伦《鄱阳湖》一诗有:欲向匡庐卧白云,宫亭水色昼氤氲。的心得。
也有人如此形容庐山:“春色如梦、夏季如滴、秋情如醉、冬寒如玉”的感动。(滴:多雨水;玉:冰凉)

这个旅游地带由长江、庐山、鄱阳湖相夹组成,形成了襟江带湖、江环湖绕,山光水色、岚影波茫之景象。这里的风景区总面积达380多平方公里,山体面积约280平方公里,其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,云中山城牯岭镇海拔约1167米。庐山有多达90多座峰岭,因地壳移动和冰川冲击、腐蚀的巧琢,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而形成了陡壁深壑、峭崖渊涧,也形成数量可观、景观壮丽的瀑布。
已命名的庐山山峰有171座,群峰间散布的冈岭约26座,奇石、壑谷、瀑布各约20多处,湖潭、岩洞、溪涧分别有14、16、18处。
正如古人所云:峨峨匡庐山,渺渺江湖间,山清水秀、景色怡然的庐山,酷像一幅充满意境的山水画。

最喜欢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绝《望庐山瀑布》,如此形容庐山的香炉山和其瀑布: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;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
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就表现出瀑布凌空而下,喷涌飞泻的来势,同时带出了岩壁的陡峭、水流之迅猛、山之高峻了。


毛泽东书法《登庐山》

关于毛泽东写庐山的七律诗有:
<登庐山>

一山飞峙大江边,
跃上葱茏四百旋。
冷眼向洋看世界,
热风吹雨洒江天。
云横九派浮黄鹤,
浪下三吴起白烟。
陶令不知何处去,
桃花源里可耕田?
<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>

暮色苍茫看劲松,
乱云飞渡仍从容。
天生一个仙人洞,
无限风光在险峰。

看一看:
江西庐山视频

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

庐山。石钟山泛舟


右扶长江左控湖
东西吴楚认双孤
石钟叠嶂千重出
庐岳遥看百态殊
万笋连云成翠壁
孤帆照影伴香炉
浮沉俯仰一舒啸
涤尽坐襟半点无

-- 摘自杨启麟之“兰叶松针集”



右挽长江左叩湖
东西吴楚认双孤
石钟叠嶂千重出
庐岳遥看百态殊
万笋连云成翠壁
轻舟倒影入香炉
浮沉俯仰轻舒啸
唯恐浪花侵锦襦

-- 楊漫


解说: 

石钟山,是中国奇山之一,耸立在长江、鄱阳湖交汇的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,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。
石钟山被誉为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,有上下石钟山之分(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,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);石钟山南临匡庐,北镇长江。俯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,眺望白浪滔滔的长江。在江与湖交汇处,浑浊的长江水滚滚东流,浩翰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流长江,清浊分明,水分两色,汇成了一幅壮观的天然奇景。

石钟山名字的由来,据北魏郦道元、唐代李渤解说,一是“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”,一是“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木孚止响腾,余韵徐歇”。后来北宋文学家苏轼也亲自乘舟考察,认为是绝壁下的洞穴和石缝与风浪冲击,而发出如钟呜般的声响。他为此写下了“石钟山记” 文末还调侃地写道:余是以记之,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

以下是苏轼的“石钟山记”

石钟山记
(苏 轼)


《水经》云: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木孚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为得之矣。然是说也,余尤疑之。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

元丰七年六月丁丑,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,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,送之至湖口,因得观所谓石钟者。寺僧使小童持斧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硿硿焉,余固笑而不信也。至莫夜月明,独与迈乘小舟,至绝壁下。大石侧立千尺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捕人;而山上栖鹘,闻人声亦惊起,磔磔云霄间;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,或曰此颧鹤也。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舟人大恐。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微波入焉,涵淡澎湃而为此也。舟回至两山间,将入港口,有大石当中流,可坐百人,空中而多窍,与风水相吞吐,有窾坎镗鞳之声,与向之噌吰者相应,如乐作焉。因笑谓迈曰:汝识之乎?噌口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,窾坎镗鞳者,魏庄子之歌钟也。古之人不余欺也!

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,而言之不详;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,故莫能知;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,此世所以不传也。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,自以为得其实。余是以记之,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

2011年7月1日星期五

染红的玫瑰

-- 楊漫。Yeoman

(玫瑰是利比亚的国花,而杏树则是利比亚的国树。近期这个国家的动乱,让他的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...... 北约联军的介入也不能带来曙光。所以我疑惑!-- 那染红的玫瑰,也许会在魑魅魍魉中凋零?)



玫瑰

在触目惊心的烽火中
在哀嚎的口中再次被唤醒呻吟

前面的路
何时恁般险涩
又如斯的涂炭
淌下的不知是雨
是泪
还是染了血迹的无魂

枭雄伸出了一把手
勒住了无辜
草菅着稀疏的喘息
血染不了天空
却染红了冰冷的枪炮子
一道一道炫目的凄厉
在夜空划出
载着满目疮痍
依旧是无助的愁云

茉莉花已绽放了
而染红的玫瑰
却在魑魅魍魉中凋零?




看一看:
利比亚烽烟四起